近日,以“為資源安全奠基,為綠色發展助力”為主題的2021中國探礦者年會在陜西省西安市召開。會上,院士專家們通過主旨論壇和專題論壇分別就礦產勘查行業前景分析、構建地質探礦國際競爭力、加快推進地勘行業轉型升級與高質量發展等內容各抒己見。
做強主業
擔當保障國家礦產資源安全重任
中國工程院院士陳毓川在主旨論壇上介紹,2019年底我國就有15種礦產對外依存度高于50%,其中鉻、鎳、錳、鈮、鈷、鋯高于90%,鉑族元素、鐵礦石高于80%,石油、鈾、鋰、銅高于70%,硼、鋁、鉀鹽高于50%!岸倘钡V產增加自供,立足國內是緊迫任務!标愗勾ㄕf。
同時他介紹,我國礦產勘查市場投入從2012年的414.1億元降到2019年的88.03億元,探礦權數大幅下降,采礦權數及投入也不斷下降。探礦工作下滑,找礦形勢也十分嚴峻!爱斍皣业V產資源形勢和礦業形勢嚴峻,危及國家礦產資源安全!睂Υ岁愗勾ㄕJ為,這是對地礦工作者的又一次考驗。探礦者要堅持目標,開發礦業。同時他建議,堅持綠色礦業,實現發展礦業與保護環境共贏;制訂綠色礦業標準及執行辦法,逐步推進,全面實施。
“我們探礦者隊伍要保住主業、保住精干隊伍,也需要主動開拓、參與,甚至建立專業型團隊,擴大服務!标愗勾ㄕf。
持同樣觀點的,還有中國礦業聯合會會長彭齊鳴。他在題為《地質勘查工作使命與發展方向》的專題報告中分析了地質勘查工作的基礎性、戰略性作用以及當前地質勘查行業面臨的主要挑戰。
他認為,基礎地質工作是礦產資源勘查開發的保障,服務于經濟社會發展方方面面和全過程,是一個不斷積累的過程,必須超前部署、連續推進。要全面認識新時代對地勘工作的新需求、新要求,科學定位和布局地質勘查工作。新時代地質勘查工作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就要明確行業發展戰略、做強主業,如高度重視礦產資源調查評價與勘查開發;夯實基礎、提升能力,如加強大比例尺地質填圖工作和地質基本功訓練;創新發展、轉型升級,如加強基礎地質研究和勘查技術方法研發與應用,充分利用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技術。
目前,地勘單位改革進入深水區,立足長遠、明確主業顯得更加重要!耙浞终J識地質勘查工作的戰略地位和不可替代性,增強職業自信和行業發展信心。拓展服務領域不能忽略礦產勘查開發,走市場不能忽略地質本行!迸睚R鳴說。
放眼全球
加快提升礦產勘查行業國際競爭力
新形勢下,“碳中和、碳達峰”目標加劇了市場對新能源新材料相關礦種的競爭,礦產品供應事關國家經濟安全。近年來,全球大型礦企持續加大找礦勘探投資,2020年占全球總投資量的53%。其中,澳大利亞、加拿大、美國為勘探投資最多的國家,而我國勘查投入僅為澳大利亞的22.7%,金屬礦勘查投入僅為其1.8%。
那么,當前形勢下,中國探礦者路在何方?紫金礦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陳景河認為:“礦產資源是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基石,要加快構建地質探礦全球競爭力,要勇于‘走出去’參與全球競爭!
他呼吁,要進一步完善我國礦業政策,讓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成為資本樂于投資的行業,進而以市場力量重新激發探礦者的找礦激情!鞍词袌鲆巹t改革是最佳選擇!标惥昂舆提出,按國際原則構建綠色勘查開發模式,高于國際標準構建綠色地勘和開發體系;推動找礦理論和勘查技術創新,以中國智慧和能力取得勘查新成果;科學界定礦業開發與生態環境的關系,以信息化、自動化、智能化推動礦業開發轉型升級。同時,還要著重構建中國地質探礦全球競爭力!暗饺虺傻V條件佳但找礦困難的地區去,差異化可能是取得成功的主要途徑。以全球視野勇于走出去,以實現控制資源儲量與中國消費量相匹配為己任!标惥昂诱f。
加拿大希爾威金屬礦業有限公司董事長馮銳也就中國礦產勘查行業國際競爭力進行了客觀分析,并對海外礦產勘查風險管控提出建議。
他認為,我國礦產勘查國際競爭優勢主要體現在人才組織、勘查技術和人力資源上。國內成建制的地勘隊伍相對于國外的個體“合資格人”、臨時組建的項目團隊更具有穩定性和整體性,而且注重勘查技術和知識的系統積累。而我國礦產勘查國際競爭力的劣勢,主要在于對海外投資地的投資環境、政策、法律法規不夠熟悉;經濟實力有限,融資渠道單一,無法并購有所發現的“棕地項目”;國際礦業勘查運作經驗和運作管理人才不足,缺乏綜合性管理人才等。同時,缺乏對國外礦產勘查“雙輪驅動”(即“資源+社區關系”驅動)、“雙許可”(即“政府許可+社區許可”)的戰略理解。
在馮銳看來,無論在國內還是國外,礦產勘查所面臨的風險都是一樣的,主要包括資源風險、政府社區關系風險、法律法規風險、經營和成本風險、無法持續融資的風險、國家政策風險、環境風險、勞工關系風險、合作伙伴合作風險等。
那么,如何提高我國礦產勘查的國際競爭力?“要發揮人力資源和勘查技術優勢,海外避免‘綠地項目’,盡量并購有所發現的‘棕地項目’,縮短探礦周期。管理海外項目,可利用互聯網云服務,實時掌握一線勘探進展,讓高級地質專家在國內就可以指導多個項目!瘪T銳建議。
積極轉型
面對需求和市場優化調整結構
今年是地勘單位體制改革的完成年,地勘單位的發展改革和轉型升級當仁不讓地成為本次年會關注的焦點。
“適應形勢,勇于迎接變化,一如既往做好本職工作。以中央和地方發展之需,從實際出發,主動建議,主動服務,盡心盡力!标愗勾ㄕf,“地勘單位除了穩定逐步推進地質找礦工作外,還要對國家、社會最需要的領域予以保障,如重要基礎建設、城鄉地質環境及工程、農業地質、災害地質、環境修復、深部地質、海洋地質等多方面的工作!
彭齊鳴也認為,地勘行業改革發展要面對需求調整結構,增強市場意識,開拓國內外市場。
參會代表們也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切身體會和建議。
中國礦業聯合會秘書長車長波多年來從事礦產勘查、油氣許可審批管理、潛力評價及戰略研究、地質勘查及作業管理和地勘基金找礦管理等工作。他在專題論壇上作了題為《油氣資源勘探開發制度創新與地勘單位發展機遇》的報告,為地勘單位拓寬發展視野提供了借鑒。他認為,地勘單位可以利用熟悉掌握相關油氣區域基礎地質資料、擁有一定數量鉆探及物化探成果的優勢,采取各種靈活的合作方式,與相關投資者合作參與油氣探礦權招標拍賣掛牌,以此取得油氣探礦權從事油氣勘探開發。
陜西地礦集團有限公司是國內較早改革轉型的地勘單位,2009年改制成為陜西地礦集團,2016年完成公司制改革。作為該省最大的綜合性地勘隊伍,陜西地礦集團圍繞轉型升級,經濟得到快速發展,2020年實現收入80億元、利潤1.48億元,較改制之初收入和利潤均增長了10余倍。
會上,陜西地礦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荊平介紹了該集團“緊跟地質勘查行業深度調整、積極謀劃轉型、積蓄轉型升級新動能、不斷調整思路和方向”的經驗和規劃:“十三五”期間,陜西地礦開始向城市地質、環境地質、旅游地質、災害地質等“大地質”領域延伸,并逐步推進轉型升級,積極培育實業;“十四五”期間,將努力創建全國一流地勘企業,打造“防災減災救災”技術支撐主力軍、黃河生態保護技術支撐主力軍、秦嶺衛士技術支撐主力軍,實現由“地”向“礦”轉型,進一步做強專業;向“大地質、大環境”轉型,謀劃長遠;由立足“國內”向面向“國際”轉型。
浙江省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大隊黨委書記汪燕林也介紹了該隊加快動能轉換、聚力迭代升級,爭當美麗浙江先行者、自然資源發現者、城鄉建設運營者和生態環境呵護者的經驗和做法。
來自中國地質調查局巖溶地質研究所、西安地質調查中心,中國煤炭地質總局等單位的專家還帶來了我國巖溶區生態修復實踐、遙感技術與綠色發展、地勘單位發展地下空間應急救援等生態環境保護與地勘行業發展的案例和做法。
“轉型是路徑,發展才是目的!贝韨儽硎,地勘單位轉型升級是地勘行業面臨的共同課題和難題,轉型仍在路上,任重而道遠。